对转型期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动画
设计师 : 唯一
关键词 : 动画软件制作
描述信息:"对转型期高职办学的思考与探索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杨宗伟 " "内涵建设、多元创新和特色发展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数量和规模扩张已经到位 " "内涵建设必须系统考虑影响内涵建设的主要因素 系统考虑 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会—站—室”体系 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 贝尔精细化工学院 创新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机制 中小企业培训学院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突破口 " "内涵建设必须系统考虑影响内涵建设的主要因素 系统考虑 优化具有化工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化工发展要求 人文化工 安全化工 环保化工 绿色化工 融入现代化工新理念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本质安全型 针对妖魔化化工行业的现象 虚实结合 虚拟实验、仿真实训 真实环境实际操作 三能为本 拓展能力 专业能力 基础能力 " "内涵建设必须系统考虑影响内涵建设的主要因素 系统考虑 学历职称提升工程 校企合作互培共育双师工程 化工职教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博士 硕士 学校 教师 教授 高工 外引 内培 外引 高 学历 高 职称 教师下厂 技术人员进校 实训室共建 项目共开发 校企互培共育 双师培养机制 提高双师素质 优化双师结构 优秀教师 全国化工职教的领军人才 参加国内外 学术活动 国家、省、市 重要课题 参与企业 技术创新活动 " "内涵建设必须系统考虑影响内涵建设的主要因素 系统考虑 建设具有化工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 " "对转型期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一部分 " "一、转型期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扩张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85 1994 1996 1999 2000 2013 415所 1321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三补一改”的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一、转型期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原因问题 基于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众多中职、中专跻身高等教育的强烈升格意愿 各地方政府的教育发展冲动 办学 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 不同的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院校间质量差异较大 原因 问题 " "一、转型期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措施本质 " "一、转型期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从无序竞争到示范引领 标志: 高职教育以典型建设为先导,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特色办学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全面推进 " "一、转型期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 (三)从简单复制到多元创新 这些创新构成了新时期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深化改革正是顺应创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 "二、转型期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从同质评价到主动变革 一是政策引导越来越清晰 逐渐从过去的模糊描述转向精确指导 二是两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越来越灵活 第一轮评估:对高职院校梳理办学思路、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日常管理、提升质量监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轮评估:主动变革,更加注重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主要评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 三是质量保障信息系统的构建越来越全面 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四是专项评估越来越细化 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的评选活动,各省推动的产学研合作典型树立、社会服务能力评选、重点专业遴选等,行业对院校专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教材体系的评估 " "二、转型期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特征 (二)从单一评价到多维参与 学校 评价 单一政府主体 " "二、转型期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特征 (三)从借鉴评价到渐具特色 " "三、转型期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思考 (一)树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文化理念 高职教育服务已经进入选择性购买阶段 质量 生命 生源 " "三、转型期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思考 (二)建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职责体系 政策决策系统 深化改革评估领导体系 确保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领导决策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行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形式合理有效 领导决策的运行机制畅通无阻 管理执行系统 制订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管理执行相关制度 加大奖励与激励力度 推行问责机制,并从上到下层层推进 防止不作为或改革方向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向相左的行为 监测与反馈系统 逐步建立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区域、市“三级一体”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与诊断系统 借用网络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问题汇总与会诊的体系,不断提高监控与诊断的针对性 信息管理系统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生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课程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学习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质量信息系统 毕业生质量信息系统 " "三、转型期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思考 (三)建构高职教育总体质量标准体系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缺失 " "三、转型期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思考 (四)建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比较体系 办学主体 主要是比较我国高职教育和国外高职教育参与主体的不同形式、各自的权力和地位等 办学内容 是比较的核心部分,既包括高职教育实施机构总体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比较,也包括具体的专业质量、教学质量、学生质量、师资队伍质量等构成要素的比较 保障方法 主要是将目前国际上普通存在的评估、认证、审计、基准四种保障方法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应用的不同作用和功能进行比较 保障体系 主要是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微观层面进行比较,包括内部质量保障的机构、体制机制、保障内容、保障方法、实施过程等进行比较 " "四、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 企业参与? “会-站-室” 模式是企业参与的重要抓手 站 “校友会” 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共同利益 协调沟通 高层交流 学校 企业 政府 行业 工作站 理事会 项目工作室 " "融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学院服务社会能力 第二部分 " " 国务院2009年9月19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要举措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利用学校资源为基础并整合相关资源,主动融入政府倡导的产业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一、建设背景 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发展 " "二、建设目标及原则 平台建设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 二是面向产业、服务企业原则 三是资源共享、注重实效原则 四川化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资源服务子平台 研发推广服务子平台 员工培训服务子平台 成为化工行业从业人员 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加油站” 化工科技人员 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的“中转站” 化工行业“文化传播中心” " "三、建设过程及效果 科技交流、咨询及分析检测 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成果推广 开展各种类型的员工培训 为中小微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四川化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资源服务子平台 研发推广服务子平台 员工培训服务子平台 四川化工产业公共服务网站 泸州化工产业科技服务中心 化工产业工程咨询中心 四川省精细化工行业技术中心 四川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化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中心 四川省中小企业培训学院 四川化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化工环保及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泸州市食品药品行业培训中心 化工分析检测中心 四川格灵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三、建设过程及效果 科技资源服务子平台 " "三、建设过程及效果 研发推广服务子平台 四川省精细化工行业技术中心 与四川省精细化工研究设计院合作,就葡十二胺的合成 、NP系列替代品 、环保材料AMP的合成 、3-氯-1-丙醇合成药物中间体及新型环保阻燃剂等项目进行研究开发 实现成果转化6000多万元 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川省技术创新体系试点单位” 一是进一步发展立足“1 4-丁二醇、四氢呋喃、γ-丁内酯”为原材料的精细化工产业 二是发展纤维素及天然碳资源精细化学品 三是发展平台精细化学品 四是发展功能材料合成的急需原料 四川化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中心 中心成立半年来承接了《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合成工程化研究》等产学研项目六个 科研到账经费400多万元 四川格灵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与天原集团天蓝公司、四川贝尔化工集团公司等十几家企业进行合作,开发“氢气的下游产品工艺技术设计”、“磷尾矿的综合利用”、……、“双甘膦合成新工艺研究”等项目 " "三、建设过程及效果 员工培训服务子平台 为化工产业42个以上的工种或专业进行培训和鉴定服务,培训服务18500多人次 " "四、体会与思考 主动融入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将学院自我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拓宽了学院服务能力的建设视野 拓展了学院可持续发展空间 可争取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支持 近年来已获得专项资金460多万 1.主动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学院可持续发展空间 " "四、体会与思考 2.构建互动式公共服务运行系统,创新高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培育机制 建立了学院服务社会水平的提升机制 建立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机制 形成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创新机制 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深化机制 通过专职人员(研发中心专职人员)的服务来吸引、帮辅、引领广大专业课教师参与社会服务 为企业提供具有资质的各种报告 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进而提升到协同科技创新服务 实现要我参与社会服务到我要参与社会服务 产学研结合 开展课题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服务,为行业和企业解决应用技术难题 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密切了校企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合作与交流,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 "谢谢! 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